教学动态

培养健全人格是课改的重要任务

发布时间:2006-05-05 作者:林心明 发布者:林心明 阅读 : 31823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代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素质即将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将是以往历次改革所无法比拟的。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狭隘的课程定位,改变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的现状,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所谓“全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该是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格”是多种学科即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概念,健全人格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应该有新的内涵,也就是必须具有现代性,而自主性是现代人格的首要特质,人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主动去探究,也就无所谓创新。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入手,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深入地研究有哪些因素阻碍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探讨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要着要重解决哪些问题才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将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健全人格,许多人都单纯从教师观念转变的层面去找原因,总是讲首先是教师观念的问题,这当然没错,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仍然沿用建立在旧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面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课改的目的当然无法达成,所以转变观念是首要任务。但若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较深入地分析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哪些心理因素阻碍着学生自主人格的形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对于学生的自主人格的培养将会更为有效。

  其实,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影响学生自主人格形成的因素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老师必须善于驾驭这些因素,消除其不利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就以从众心理为例进行探讨。

  从众心理也叫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别人行为的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取向于跟别人相一致的现象。最早对从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阿希,他在1951年曾在大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该实验很能说明人的从众心理。他让被试判断如下图中,右边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左边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但是在每个被试讲同自己的判断结果之前,阿希先安排6个在实验现场的助手(假装成也是被试)都说线段A与左边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接受试验的大学生要对这道题作正确的判断当然易如反掌,但是在阿希所创设的实验情景中,竟有大约35%的被试者,不但没有抵制6位假被试者的意见,反而不由自主地跟着说线段A与在左边线段的长度最接近。多数接受实验的大学生事后都讲,一开始他们怀疑第一位说线段A的长度与线段X最接近时,他们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说错了,或者视力有问题,但当接连的几个都这样讲话时,他们反而怀疑自己的判断,最后也就跟别人一样说线段A的长度与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实验的结果使阿希本人感到很惊讶,因为这个百分比大大高于阿希本人的预测,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众心理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后来这个实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是研究从众心理的经典实验,从众现象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现代社会的许多心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现代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必须十分关注人们的从众心理。

      X  A  B  C

  那么从众心理对小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呢?笔者曾在各年级中进行过有关实验,发现有这么一些情况。

  ①从众率与年级的增高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年纪越小的学生越容易从众。

  ②从总体上看,男女学生的从众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点与成年人有所差别,据研究成年人女性的从众率比男性高。

  ③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从众率差异较大,这显然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④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从众率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⑤在被从众的群体中有不同的意见,例如,在阿希实验6个助手在有一人发表不同看法,那么从众率会明显下降。

  ⑥被从众的群体如果是平时威信高的学生,那么从众率增高,反之下降。

  显然,从众心理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是有消极影响的,它容易使学生产生随意附和别人的思想。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出这样一道判断题:

  一个梯形上下底之和是8am,上下底之差是2cm,高是4cm,求它的面积。

  结果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用“(8+2)×4÷2"计算是正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一开始请了两位优等生,他们说这个问题这样解答没错,结果许多学生也不假思索随声附和,不作深入思考。

  若在班级里认真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从众心理重的同学做完作业之后,总想和别的同学核对答案,有的甚至会把自己本来正确的答案再改成错的。教低年级的老师有时会听到小朋友对他们讲:“老师啊,这道题我本来做对了,后来看见某某同学这样做,我才改成错的。”

  从众心理还会使学生盲目遵从被自己认定的权威。教师被小学生奉为权威,他们唯老师的言语为圣旨,回家总会对家人说老师怎么讲,怎么讲。在学习上他们当中不少人会认为教师不会有差错,例如许多学生一拿到教师批改后的作业或试卷,看到上面有作业被判错的地方,马上就动手把答案改掉,很少有同学会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的解答是否真错了,老师会不会改错呢?

  所有这些因从众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我们当前进行进行的课改所要贯彻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动地学、独立地学、让学生敢于超越老师等等,都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也就是说对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产生制约,不注意消除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自主人格难于得到培养。因此我们就需要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从众行为,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些因素有:

  1.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决定个体是否从众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必须努力使意见不一致的同学都得到发言的机会。例如,讨论应用题“轿车36辆,比卡车的2倍多10辆,卡车有几辆?”学生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解法①36÷2+lO:②36÷2—10:③(36+10)÷2;④(36—10)÷2;⑤36×2+10;⑥36×2—10。这时教师创设了多种意见相互急论的情景,客观避免了被从众群体的产生。多数学生就得认真去思考、辨析,到底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一开始发表意见的几个同学的解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其他同学便很容易不作深入思考,而附和这些同学。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多数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假象,长期如此,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淡薄自主意识。

  2.个体是否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影响着个体的从众行为。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和哈罗查勒德曾进行过如此下比比较研究:他们用阿希的方法的方法进行实验时发现,在不让被试先说出自己的判断的情况而在听到别人的判断之前,先让个体说出自己的判断,而后别人是如何判断的,然后再一次作出判断,这时则只有5.7%的新判断是从众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如果要减少学生的从众现象,可以多采用一些让全体学生都能先表达自己意见的组织形式。例如,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副红、黄、白、蓝、绿的卡片,有时可以让他们用举卡片的办法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同时也不会让同学的意见互相干扰,每个人都得独立思考。如选择题:88×125可用下面哪一个算式进行简便运算。红:125×8×8;黄:125×8×1l:白:125×8+125×80;蓝:125×8×2:绿:100×8+25×8:先让学生举完卡片后再展开讨论,如果学生遇到与自己不相同的意见时,由于自己事先已有所表态,便不大会再随便附和别人,因此就得认真思考。

  3.对从众者产生影响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也影响着从众者的从众程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易把教师当作权威,对教师产生迷信心理。这种心态也不利于对其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适度地淡化自己的权威角色,更无需扮演一个时时事事都绝对正确的角色,而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老师有时难免也会犯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让自己有一点“错误”。有如计算1320×2400时,可以在不完全积3168后面只添上两个“0”,“忘记”添上乘数后面的那个“O”。老师的这个“错误”,要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教师可以表扬首先发现错误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类易错题的注意,也可淡化小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应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4.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或眼前的任务,其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在课堂致学中,不少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往往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时,当他们对问题虽然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不敢主动先讲出来,怕说错了,这种见象在中高年段更为普遍。有时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喜欢坐等别人发言,然后跟着附和,也对.以说这类学生更容易受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产£所谓的退缩性行为。这种同学如果教师不加以关注,对于他们来讲,失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巨重要的是独立人格逐渐消失,有可能逐渐成为一个只能依附于别人的人。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从他们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心灵,当他稍有表达的愿望时,就要大胆鼓励,提供机会。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班生额仍然偏大,还难以实现小班化,每个学生的表现度还比较低,所以课堂上适当地多组织小组讨论,对上述学生还是相对有利的。因为小组讨论发言比较自由、轻松,发言机会比较多,有利于减少学生的消极从众心理。

  5.如果个人有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那么就会降低其从众率,提高其防止从众而失败的警觉。应该说,从众心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独立人格的发展有不利影响的是盲目的从众心理。课堂上,可以创设让学生因盲目从众而导致学习错误的情景。如在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判断题:

  ①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②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

  ③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由于受前两题解题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人认为第③题也是正确的。教师可以让持这种意见的同学表态,然后让平时比较喜欢盲目从众的同学也来表态,最后再分析这题的错误所在,这样就给盲目从众者有一次因从众而导致错误的体验,使他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学习靠独立思考。这样能比较有效地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格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培养健全人格的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将会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变化,将极大地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要真正实现新课题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学困生的人格发展必须引起更大的关注,否则学优生与学困生人格发展的机会更为悬殊,最终成为制约课改的一大障碍。因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学习方式,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析。显然这种学习方式极为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有效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这样的改革。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品质。发展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中经常是知识的发现者;小组合作讨论时他们经常不知不觉地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全班范围内交流时,他们经常是代表者,抢先抓住发言的机会。课改理念要让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很显然他们的人格也得到充分的培养的发展。但是学困生基础相对较差,参与性的主动性相对缺乏,思维的敏捷程度较差,经常错过发言的机会,无形中被剥夺了发展的机会。学困生与学优生表现机会的悬殊,必然导致其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拉大。我们如果对这种现象无法找到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甚至让其发展下去,那么便与课必精神相违背,因此我们必须在课改起始年段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下大苦工夫在这方面探索一些比较有效的办法,以便保证学困生健全人格了同样得到培养。当然我们并不一定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要求他们与学优生持平,但人格的发展机会应该为他们留足。

  2、防止激励手段的滥用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不利影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多鼓励孩子,保护和激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强化。这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正确做法,早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凡事都需有个度,激励手段也并非凡用皆灵或一用即灵,或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让学生感到表扬来得容易,反而不珍视老师的表扬或者老师的表扬无法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尤其是老师硬拉着全班同学为某个同学表扬。比如,有的老师课堂上听完某个同学发言,便提起嗓门问其他同学“他说得好不好?”。小孩满机灵的,他们很容易投教师所好,知道个时候老师说他们说“好!”,于是就大声说“好! ”。或者有时老师硬拉着孩子喊“棒!棒!你真棒! ”。这种表扬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不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养成双重人格之嫌。因为他们心里并不这样想,嘴上也得这样说。因这种现象必须避免。其实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激励手段的作用,要求我们一线老师更娴熟地把握励技巧,不仅要做到该表扬时不吝啬,同时还要注意该低调时不高歌,该要委婉时不过露,让同学感觉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奖赏,真正把激励手段作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手段。

  3.完全迁就儿童的教育,无益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新课改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在其理念的指导下,有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做法,但我们不能极端地认为学生想怎么学习都可以,而忽视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严谨科学思维的培养。比如,我们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课,但正确的书写坐姿必须要求;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按同一种字体书写,但书写工整,递等式等号对齐,列竖式画长线时用直尺等必须要求;不要求解题方法千篇一律,但尽量能够讲清算理,培养严谨逻辑思维必须要求;不要求千人一面地选择学习内容,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习并不能全凭好恶,有时仍需要一定的强制和付出艰苦努力。如果一切听凭孩子的好恶,同样无法培养其自主人格和坚强毅力。教育先哲早有告诫:“教育不能奴性地跟儿童发展后面”。现在的关键是面对小学生,我们如何把必要的严格要求帮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我想西方的一则寓言永远对我们有启示作用,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把路人的大衣吹掉。于是北风劲吹,吼声如雷,路人为抵御寒风,把大衣紧裹。南风则不然,徐徐吹拂,风和日丽,路人顿觉暖意,于是个个把大衣脱去。我们在新课改时,不是放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严格要求,而是要求更加人性化地讲究方法真正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为实现课改目标而尽力。

此文发表在《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