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自主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改课题实验报告

发布时间:2006-05-05 作者:黄明福 吕佩红 施淑宁 发布者:黄明福 吕佩红 施淑宁 阅读 : 26605

 摘要:本课题研究主要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有机统一。尊重学生自我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内外相结合,为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把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使全体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关键词: 引导 自主 发展

  97年秋,我们学校就在校长,特级教师林心明的指导下,进行“引导——自主”的课题实验,并以其理论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改实验课题,由教导处牵头,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并于2001年被确定为市的重点课题。几年的教改实验取得较大的成功,它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顺应课改的趋势,符合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求和《课程标准》要求,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实验课题的提出:

  ⑴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现象: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课外观察、体验和运用。

  ⑵根据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要。

  ⑶陶行之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和叶澜教授的让课堂发出生命活力的教学观。

  实验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1997年秋—1999年春):更新观念,确定方案。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论证,确定了实验方案。组织参加省市有关教学研讨会,观摩外地教师上优质课,听专家、教授讲座,从中获取先进经验和创新理论。

  第二阶段(1999年秋—2001年春):专题研究,初见成效。

  把实验引向深入,选用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班教学工作,坚持“三个一”,既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听研讨课一节,观看教学录像一盘。以参加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和接受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考察为契机,上好观摩课,推动实验。

  第三阶段(2001年秋—2003年春):全面推广,形成理论。

  全面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此项活动,把实验实践提高到理论高度上,写好阶段实验报告,接受实验的评估、检查、验收。

  实验具体要求措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项实验是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引导”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这种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成功的基础是要改善师生之间关系,消除学生在听课时产生的心理障碍,建立一种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

  (1)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让学生把老师当作好朋友、互相尊重、教学相长。

  (2)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赞扬的目光、商量的语气,即使是错误,可笑的问题,也应尊重他们的想法。

  (3)通过小组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多向交流,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互动功能,通过加分等形式来增强竞争意识,调动积极性,培养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培养自主能力。

  ㈠教学目标的开放

  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不同的学生所需达成的目标,应该能充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应是动态的、多极的、积极的、鼓励的。

  1、尊重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目标。

  有一次作文课,老师正想让学生把利用课外时间到绿化地观察到的景色描写下来,谁知这时晴空万里突然变成乌云密布,空气变得非常闷热,要下雨了!学生们却显得异常兴奋,一致要求老师停下来让他们观察。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及时调整了目标,改变此次习作为写雨景,并和学生们一道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一道为美丽的雨景欢呼。由于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尊重了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学生写出的作文文通句顺,富有童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了,他们觉得写作文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很快乐的事,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

  2、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当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就拿作文来说,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写好课本中要求的几篇作文,而一部分习作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离《大纲》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老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差异,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学,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长久下去,势必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甚至对作文产生畏惧厌烦感。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对后进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达到老师提出的一个要求,如写事时,先做到把生活中的事真实记录下来,用几句话或一、二句话写下来也行,就给他打“优秀”,再慢慢帮助他们把内容写具体。当他们跨过老师为他们设置的一个“门槛”,“我能写好作文”的信心也就随之产生了。而对优等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尝试着编写童话、小说、科技论文、实验报告等,且不管他们写的这些文章的格式、结构、行文是否完全符合要求,只要他们思考了,动笔了,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就应该为他们喝彩,要为他们创设交流发表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㈡教学过程的开放

  1、超前自学,先学后教

  上新课前,要求学生超前自学,要有目的、有选择、有独创的预习。首先应教给自学的方法,既“五读法”。语文课前“导读”是学生超前学习教材的一座桥梁 ,教师应引导学生基本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①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组重点训练项目。②读课文“预习”,了解本课的特点与重点,并查找有关资料。③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词义,。④读全文,给课文分段,知道各段段意。⑤读课后“思考、练习”,按自己理解答出来,摘录喜欢句段。并把自学中不解的地方记下来,以便提问。

  在超前自学的过程中,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帮互学,要求学生做到听、想、读、说、写相结合,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超前自学使课堂教学结构简练实用,教师不必讲解,很多学生能够自己获取东西,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

  2、变换形式,注重参与。

  (1)课堂反馈 存同求异

  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多样,①汇报“先学方法”,即用什么方法学习、②汇报“先学成果”,即读懂了什么、③质疑问难、即提出不懂的问题、④抽查“先学”的情况。“课堂反馈”这个环节,使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表现欲,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及时暴露了潜在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给“三疑”,自主学习

  质疑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了质疑,解疑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是培养自主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归纳出“自学质疑—启发释疑—创造质疑”三疑法。

  1、“自学质疑”是指学生自学中,用“圈、点、划、批”等方法勾出疑难,这就要先解决两个问题。即:在哪质疑,质什么疑。

  a引导学生在课题、人物言行、重点段、关键标点、开头、结尾处质疑,新旧知识结合处质疑,与所学知识有密切相关的问题处质疑

  b鼓励质疑:①给提问题的机会,课前、课中、课后随时可问。②创造提问题气氛,无论学生提什么问题都应予以鼓励 ,同时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同学学习,看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2、引导释疑,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做到“六个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a、查一查、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工具书,培养自主收集整合资料能力。

  b、想一想、联系新旧知识或上下文想一想,培养自主动脑能力。

  c、读一读、认真读一读课文,结合当时当地情况和生活实际来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和动口能力。

  d、问一问,通过小组讨论问同学,也可问家长、老师、周围人。

  e、听一听、同学发言和讨论的内容 是否与自己的思路一致,培养自主动耳能力。

  f、做一做,动手批注、动手填空、写片段等、培养自主动手能力。

  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讨论法、辩论法、演示法、举例法、读书法、电教法等等。

  3、创造质疑 对于学生在练习解疑后对课文再思考、再质疑,已超出理解的层次带有明显的创造性质的问题,应先肯定学生肯动脑、有创见。然后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诱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可以鼓励学生去想象,大胆创新;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再作一次训练;有的可提出一些指向性意见,鼓励学生超前自学探求;有的可以委婉劝导暂时存疑;有的可以鼓励学生去想象,大胆创新。

  采用“三疑”教学法消除了学生依赖心理,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指导自主学习落实到了实处。

  4、合作讨论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思维,操作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创设合作的环境条件,通过座位的改变,进行形式多样的讨论,如: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在组讨论、答记者问、还可以自由选择合作对象。

  ②改革课堂组织手段,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当旁观者,而是与小组融为一体,教给讨论方法,随机点拨、激励,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③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发扬民主,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每位学生都承担一定的角色,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职责分明,使学生都能主动投入,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为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④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可采有表扬激励法和“得分制“等。

  三、课外延伸,发展自主能力

  课外阅读对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拓展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学会把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1.时间保证,养成习惯

  自课题提出后,实验班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指导课”或“阅读交流课”。利用课前2分钟开展古诗词交流、发布“一分新闻”等活动。学生的兴趣是在不断的获取,尝试成功喜悦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巩固、发展。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①校内:配合图书馆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交流活动,利用兴趣小组活动课、班队会开展各项活动、竞赛,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会、背诵古诗文、成语擂台赛比赛等,让学生在获得成功喜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②校外:多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自然,这对增进智力 ,扩大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丰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集体劳动、公益活动等。

  3.注意积累,引导运用

  ①广泛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成果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用卡片,分类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并鼓励学生背诵、内化。

  ②广泛背诵古诗词,全校学生人手一册《小学古诗词推荐篇目》利用课前2分钟或各种表扬激励手段鼓励多背。

  ③摘录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把摘录的内容运用到作文中,或仿写、办报等,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课外阅读除了知识吸纳外,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开设了“怎样借书”、“怎样选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收集、整理信息”等专题指导课。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老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一贯的做法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划一” 轻“个性”。在这样的“权威”与“划一”中,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了张扬。因此,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评价进行改革。

  1.拓宽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不再是单纯性的考试,而是把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即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与过程,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分为平时评价,单元考试,期未考试,平时评价内容包括:①认真倾听别人发言。②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举手发言。③提出问题有创意,回答问题或解答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④善于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善于给老师或同学提建议,是乐于助人的小老师。⑤作业及时完成,卷面干净,书写认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往,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使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积极推行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方面评价。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验效果

  通过教改专题实验,教学效益明显,主要有:

  教师方面:

  1、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效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做到课内外结合,为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2、课堂教学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的陈旧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为主新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3、全体教师围绕这一课题先后开了几十节校级研讨课,15节市级研讨课,16节市骨干教师考察课。教师在教学中摆正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执教水平提高,教研风气浓了。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先后在各类各级业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8人次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己有四十几篇论文在省、市发表或获奖。

  学生方面:

  ①课堂中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能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应用所学的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形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新局面,其他方面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②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自信心,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和对参加各种活动的热情,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奖次数较多,许多学生的作文刊登在全国、各省、市报刊杂志上。

  课外阅读也增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如:上网收集信息,下载文件,用电脑设计小报版面、绘画技巧、制作作文集,学生兴趣广泛了、审美能力也提高了。

  ③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互相促进,也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品文鉴赏能力,朗读能力,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④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活动,必须去思索、去整理、去表达、去组织、交流、竞争、想象创造,锻炼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个性。

此课题获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