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案之一 ——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06-05-05 作者:课题组 发布者:课题组 阅读 : 30657

 一、研究目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我们拟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研究课题是属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下的子课题之一“改善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小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一般说来,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以下几个发展功能:

  1.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时,皮亚杰特别强调了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须的。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源泉。以往研究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其孤独感有密切的联系,那些同伴接纳程度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体会到孤独、不安、恐惧与焦虑。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James指出,我们具有被我们自己所关注,被我们的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同时,健全人格的一个核心要素即协作型的人际关系,其中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中以同伴关系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稳态论意义上的平衡化系统。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有意义的。

  据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统计,近5年所接收的6万多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中,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有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两项占了70%。因而,本研究力图把小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主要是同伴关系的改善作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提高每个学生的同伴接纳度,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三年级四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班。

  三、研究方法

  ㈠开设心理活动课程

  1.课程开设依据

  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在于两大方面,即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说,同伴接纳水平高或受欢迎的儿童,亲社会和社交行为较多;相反,那些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那些能够知道他人的观点并能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思想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成功;同样,儿童的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也与儿童的社交地位有密切的关系,那些受欢迎儿童比不受欢迎儿童对社交问题提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由此,我们主要从行为训练与认知训练两个角度来设计心理活动课程。整个学期课程拟定为十四课时,主要涉及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及社交策略的习得。采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行为强化法、角色扮演法等。

  2.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人际认知基础篇(约4个课时)

  这一阶段主要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一般人际认知知识与技巧。

  第二阶段:合作训练(约3个课时)

  这一阶段旨在让学生了解合作这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与作用,并开展适当的合作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与重要性。

  第三阶段: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约4个课时)

  这一阶段旨在通过讲授、讨论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第四阶段:社交策略训练(约3个课时)

  这一阶段旨在通过社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习得一些基本的社交策略。

  ㈡统计方法

  1.前测与后测:在开学初与学期末分别运用社会测量法测量每个学生的社交地位。

  2.实验处理: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的处理,对比前、后测学生的同伴接纳度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若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则表明该训练对改善学生的同伴接纳有显著效应,可向全校推广这一课程,以促进全校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若其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则表明该训练方法存在不足,可寻求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改进并继续实践。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