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创新的一代
一、问题提出
“环境教育与创新教育培养”课题是“少先队与人才培养”的子课题之一。新时期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特点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各国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发展现状的差异,对创新的界定及创新精神培养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在我国,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多地是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个性、人格、质疑精神等出发,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人格教育。这也是针对传统教育一味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弊端而提出的。
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来培养是创新精神的归宿。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性、全球性的信息交换平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世界科技潮流,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代替。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网络这样的世界潮流不能让他们擦肩而过。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要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通过上网,学习更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各种网络教育,青少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二、研究目标
1、形成小学阶段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目标体系。
2、探索小学各年级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操作方法体系。
三、研究内容
(一)与总课题的关系
(1)总课题是子课题的基础,子课题的研究方向要与总课题一致。
(2)子课题服从总课题领导,并为总课题的研究提供局部性的突破。
(3)子课题的独立性功能仅仅表现在对特殊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揭示。在本课题研究中仅仅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和少先队员创新精神培养方法、途径、策略的基于共性之下的特殊个性。
(二)目标体系研究
我们将少先队员创新精神培养目标定为发展性目标(即形成性目标),使少先队员各年级的发展目标也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序列。这个目标的序列符合以下“四个需要”:
1、少先队员身心的发展需要;
2、学校发展需要;
3、家庭的需要;
4、社会的需要;
目标序列呈现如下特征:
1、开放性
2、可操作性
3、再生性
4、整合性
(三)操作体系研究
1、小学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
(1)基本原则:
a.符合少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
b.以德育(少先队工作)为核心
c.注重在网络环境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d.中心工作围绕学生创造性思维展开
(2)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的行动研究法。
(3)途径
将少先队员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教育教学途径加以结合,可形成德育板块——少先队工作。
2、少先队员探索式学习的特征、方法和条件
(1)以少先队员为主体
(2)师生双向互动
(3)鼓励性评价为主
(4)不传授完整的知识
(5)延缓判断
(6)网上点评
3、少先队员探索性活动时空的拓展
(1)开设拓展性课程
年 级 网络拓展性课程
低年级 发现问题,独立提出一种活动方案
中年级 探究问题,提出活动方案并验证
高年级 解决问题,比较活动方案,择优,并验证
(2)少先队员的网上社团活动
年 级 网上社团活动
低年级 参与网上爱心社团活动,有参与欲望
中年级 能协助组织网络社团活动,有创新欲望
高年级 成立新网络社团组织,号召参与
(3)在必修课中渗透
三、研究方法:
1、本研究实施途径为少先队活动。
2、本研究拟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①问卷调研法。通过编制并实施问卷了解少先队员对网络现状的了解、需求以及在网络环境中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②主题活动参与法。根据少先队员对网络学习的需求,开展主题活动。如讨论会、科幻故事会、模拟表演、角色体验活动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
③小组交流法。由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或俱乐部(名称可由学生自定)开展适宜的网络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与技能。
④音像记录法。按照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活动,并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记录活动过程,为最后的实验分析提供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