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教育随笔·AI初体验】第十五期《当 AI 邂逅课堂:技术赋能下的设计实践反思(第二次)》

发布时间:2025-04-19 发布者:网络中心 文章来源:微信转载 阅读 : 869

教育随笔

  AI初体验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第十五期



当AI邂逅课堂:

技术赋能下的设计实践反思

(第二次)

苏琨杰

● 

历时一个月,《小小设计师》这节 AI 赋能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终于完成录制。回顾磨课历程,从首次授课的迷茫到逐渐明晰方向,这场探索不仅是教学技术的迭代,更是对学科本质与技术融合的深度叩问。

一 首次授课

当技术热情遭遇学科定位困境

回看第一次的课后反思,在首次课堂上,学生对 AI 工具的操作熟练度不足,频繁的 “老师,怎么打开画布”“如何调整图形颜色” 等问题,让课堂节奏一度受阻。即便在教师示范后,仍有学生因打字速度慢、指令描述模糊,导致 AI 生成的图形与设计草图相差甚远。但最要命的是在这次课堂上,听课教师指出课程 “缺乏数学味”这一评价,我是在第二次磨课才恍然大悟 —— 当我们沉浸于 AI 工具的新奇功能时,是否忽略了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幸为时不晚。

二 反思误区

在 AI 技术与学科本质间寻找平衡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本质,是借助真实任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 “三会” 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小设计师》中,“轴对称图形” 是知识载体,“徽标设计” 是实践场景,AI 则是辅助工具。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技术服务于学科目标 —— 通过 AI 生成图形,让学生直观观察对称变换的数学规律;通过指令优化,让学生理解数学描述的严谨性;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在创意表达中体会数学的结构性美感。只有明确技术的工具定位,才能避免 “技术喧宾夺主”,守住课堂的 “数学味”。

三 回归本质

在跨学科融合中展现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反复打磨,课程逐渐厘清了两大核心任务:其一,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分析徽标结构,如北京奥运会会徽中的轴对称元素、上海世博会会徽的图形运动规律,建立 “数学观察” 的思维习惯;其二,以轴对称图形为设计语言,通过 “草图构思 — 指令转化 —AI 生图 — 反思优化” 的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 “数学表达” 的精准性 —— 每一个设计指令,本质上都是对数学概念(如对称方式、图形组合)的具象化应用。

在评价环节,“四维评价表” 的设计成为点睛之笔:既关注 AI 工具的操作熟练度,更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深度(如是否精准运用轴对称图形)、创意构思的数学逻辑性(如对称结构是否服务于主题表达)。这种评价导向,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始终展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避免陷入 “为技术而技术” 的误区。

四 教学启示

让AI 成为数学思维的“可视化”工具

使其开辟个性化学习路径成为可行

这节课带来的最大启示,是重新认识 AI 与数学教学的关系:AI 不应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数学思维的 “可视化工具”。当学生输入 “上下对称的波浪图形” 指令时,他们正在将抽象的对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语言;当对比 AI 生成图与草图的差异时,他们正在反思数学描述的严谨性。这种 “输入即逻辑,生成即反馈” 的过程,本质上是数学思维外显化、具象化的过程。


未来的数学课堂,应始终以数学核心素养为 “要点”:用AI技术实现 “让数学概念更直观”“让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获得提升”……,进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开创,让学生善于运用AI技术提升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导师点评#

苏琨杰老师针对《小小设计师》这堂 AI 赋能数学课的反思,既深刻又全面,为借助 AI 技术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

在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层面,初次授课遭遇混乱后,苏老师迅速反思,精准抓住技术与学科定位的关键问题。通过持续摸索,明确了 AI 作为辅助工具,应当服务于数学学习目标,像借助 AI 助力学生观察数学规律、体悟数学描述的严谨性等,牢牢把握住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要点。这一过程充分展现出教师积极改进教学实践的态度与能力。

希望苏老师能继续深耕AI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堂,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实用的教学实践经验分享。

(郭芸萍)




撰稿:苏琨杰  编辑:谢思露

一审:李福安 汤其鸣

二审:饶燕燕

终审:校长室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