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雏鹰假日行动】“研”于少年,“学”在路上——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寒假研学之三
利用假期带孩子出门多走走看看,让孩子开阔眼界,日益成为家庭教育的新方式。孩子们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 寒假伊始,我校各中队纷纷组建雏鹰假日小队,陆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22个遗产点揭出这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冰山一角。一个曾远离中原的边陲之地,为什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成为了10-14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带着这样的疑问,作为泉州新生代,三(3)中队的同学一起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去了解这段璀璨的历史、漫步洛阳桥去感受宋元时泉州的辉煌。 通过世遗主题的研学,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家乡泉州在宋元时期的繁华盛景,了解我们的先人向海而生的远大胆略、开放包容的胸怀。同学们在了解到泉州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决心做一个新时代优秀少年,传承家乡文化,勇当一个家乡文化的小代言人。 (撰稿:郑秋影)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海洋的无限魅力,增强爱护海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近日,五(2)中队的同学们跟随研学导师,走进台商区欧乐堡海洋王国,开展以“探究海洋知识 呵护蔚蓝家园”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第一站——海底世界。穿过全长300余米的海底隧道,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和鱼群围绕在身边,仿佛触手可及,还可以在鲨鱼湾与“海洋霸主”近距离接触。 第二站——海豚馆。了解生物进化过程、动物标本等科普知识,观看憨态可掬的海狮F4组合带来算数、音乐会、排球赛等全能节目。演出精彩纷呈,同学们鼓掌欢呼。 第三站——企鹅馆。50多只“白眉”绅士(巴布亚企鹅),模样憨态有趣。 第四站——江豚馆。江豚主要特点是没有背鳍,全身均为淡蓝灰色,是鼠海豚科仅有的一种小型鲸类。 第五站——热带雨林馆。馆内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艺术手段,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原始森林的风情…… 第六站——鲸鱼湾馆。大家与北极的各种动物们会面,北极熊、北极狐、北极狼等,洁白的皮毛仿佛来到了北极的白雪世界。 在“白鲸奇遇”剧场里,大家还与浪漫的白鲸来了一场浪漫的邂逅,也完美的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撰稿:蔡霜霜) 为了加深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了解,春节前夕,三(1)中队“雏鹰假日”小分队的同学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中华之声》签约嘉宾、泉州历史文化的“万事通”刘平一老师的带领下,探访了泉州府文庙。 第一站,同学们来到文庙广场。最先经过的石牌是“棂星门”,跨入“棂星门”, 踏过了朱熹的《春日》里“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泗”——洙泗桥,才算是来到了孔子教学的地方。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斯文圣境——泉州府文庙历史文化展》, 展览分为“望郡学宫 文以载道”、“庙学合一 恢宏巨制”、“金声玉振 崇德报本”、“儒风同仰 一脉相承”、“彰兴文运 薪火相传”等五部分,讲述了府文庙历史沿革、建筑规制、特色结构,以及古代祭孔典礼使用的音乐、舞蹈,祭孔礼仪程序等。同学们边听边记,受益匪浅。同学们还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心怀清净虔诚之心,鞠躬长揖,祭拜孔子先师。刘平一老师还现场教学了非遗拍胸舞——打(拍)七响。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指导,现场演绎了一场爆笑的拍胸舞。 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泉府印象”三道行艺术馆。观看提线木偶表演《小沙弥下山》,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民间文化。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体验提线木偶的操控及表演。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狮子在同学们的一提一收:一会趴在地上,一会整齐划一的站立,一会跳跃……还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舞,并且走下台和其他同学互动。艺术馆还为同学们发放专属的证书及研学手册,纪念这段有趣又有意义的旅程,激发了同学们对国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此次研学活动以“遇见非遗 强国有我”为主题,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传播了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同学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了解。期待同学们在学习与实践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收获更多的体验! (撰稿:倪楚楚) 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1月20日,四(2)中队的同学们开始了泉州非遗——火鼎公婆和木偶头彩绘的研学之旅,与火鼎婆表演者吴润珠老师、火鼎公表演者傅清水老师和泉州木偶雕刻大师黄清辉先生的亲密接触,短短的半天时间,通过体验传统工艺,品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鼎公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润珠老师从14岁开始学习表演至今,已扮演了39年的“火鼎婆”。她详细给孩子们讲解了火鼎公婆的神态、步法、装扮后就带领我们一起来练习了。 我们有的身穿羊羔黑裘、手拿长烟管,扮演“火鼎公”;有的手执大圆蒲扇,饰演“火鼎婆”。虽然第一次尝试,表演起来可都是有模有样的。 紧接着泉州木偶雕刻大师黄清辉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了木偶头雕刻历史和工艺特点。 欣赏完老师的作品,工作人员给孩子们每个人分发了木偶头、颜料和衣服等工具。我们便开始了木偶头彩绘之旅,让我们一起把木偶捧在手心,把非遗文化植在心里,做最好的传承人。 (撰稿:金向荣) 1月21日,四(3)中队的队员们来到泉州文庙,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 在庄严的乐声中,队员们端正衣冠,心怀敬意地肃立于孔子像前,在志愿者老师的引领下,遵循中华传统的礼仪,向先师孔子拜谢表达敬意,并在现场用纸笔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感恩学校老师的话;读经典环节,队员们齐声诵读了《论语》选段;最后,队员们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了文庙。 本次研学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队员们全方位的了解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国学育人理念,真正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并懂得了感恩。 (撰稿:尤琳) 2月12日,一(1)中队在家长们的陪同下走进了泉州博物馆。 走进一楼,随即映入眼帘是各处陈列展示的“木偶”。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做“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做“布袋戏”)。这份千年传承是泉州民间信仰和闽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动中,队员们着重学习体验泉州提线木偶戏。大家有序参观,不时发问交流,原来小小木偶大有学问。 兜兜转转到了二楼,队员们安静就座,听“木偶戏”的前世今生,一起在非遗木偶的世界里探索遨游。讲解过半,大家轮流上台学习提线木偶的构造特点,通过实操和表演体验非遗的魅力。 最后,队员们用彩泥捏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本次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撰稿:陈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