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信息技术市级科研课题介绍——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初探——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林加强
课题组成员:吴亚专 林家喜 杜子强 杜清泉 李杰
三.课题的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脚步的加快,人们逐渐发现今天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已不是物质产品和自然资源,也更重要的是运用信息和掌握信息的方式,是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已是我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掌握信息素质是未来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是迎接未来的竞争和挑战的需要。对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国内外该项目研究现状
1、自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之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热烈展开。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从单纯的学习技术的观点转到更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论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教学的内容也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
2、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实施“美国教育行动”的计划,在2000年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每一名12岁的孩子必须能上internet,以接受信息教育。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实行信息教育的方案。
印度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信息产业主面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功劳与印度政府所采取信息技术教育分不开的。为了促进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并从中受益,印度教育联合委员会提出了“计算机素质和学习”(class2000)计划,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并把其运用于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classs2000计划中,把计算机教育发展分为三方面:计算机 应用能力的推广(ucl),计算机辅助学习(cai),以计算为基础的学习(smart schools)
smart schools学习观点认为在考虑信息社会的教育策略是,重心放在信息技术外在表现上。在信息社会中除了计算机素质以外,一个人还必须具备知识.价值观 交流和思维方式等。即信息素质。以上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初探。
信息素质的涵义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本课题《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初探》主要从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前提。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保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必须充分重视。学校如何开设计算机课程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研究的重点。
⒉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具有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或老师指导下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包括利用信息工具查询网络资源。
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反馈的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让他们筛选、鉴别、使用和输出信息。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⒋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或经过老师指导下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⒌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研究如何通过学校网络互联网拓展交流范围。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六、研究方法及手段:
拟利用下列三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1.课程整合学习法: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外的所有学科课程的参与;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工具 进行自主学习。如语文课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作文教学、诗歌赏析等;数学课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智力竞赛、图表统计等;美术的画画、音乐的听力、小作曲
2.任务驱动学习法:包括调研报告、专题论文、创作和设计活动 等,主要是以学生中心的教学以外任务安排。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完成信息的搜索、处理。
3.网上学习法:包括网上图书馆的查阅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 网上交流、电子邮件收发等。
七、实施步骤:
1.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调查。包括软硬件环境、师资素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程度。
2.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实施中可能出现问题进行计划调整或提出建议。
3.根据计划逐步实施。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开放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验。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实验结果情况,是本课题的关键。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综合训练,是本课题的重点。
第三阶段,对课题进行总结、修正。
八、经费使用预算。
本课题所需经费主要为学校网络环境建设的完善所需资金, 学生上网费用和实验中的软件购置费。
九、已有条件和将采取的保障措施
学校建成了较先进的校园网为课题的研究创建良好硬件环境。同时要发挥良好的硬件环境的效应更需要有课题的研究。同时“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市教委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更使课题的实现营照了良好信息环境。
(本课题为市教科所2001-2003立项课题,2003年市教科所研究成果鉴定等级为:合格)